Friday, April 13, 2007

“用錢換獎”真可悲!

周一,我在國會參與感謝元首御詞辯論時揭露,國內多間政府大學競相參與日內瓦新發明工藝及產品國際展覽會,不惜“用錢換獎”,花費數以百萬令吉的科研發展費用,以贏取發明獎金銀銅榮譽。

追根究底,日內瓦國際展覽會並不是一項學術大會,它純屬商業性質,頒發獎項是招商的手段。所有參展作品都是由主辦當局評斷,並不是由學有專長的發明家或學者來評估,因此它並非是正規的學術獎,對大學而言是一種羞恥。

過去3年,政府大學紛紛報名參展,除了付3千令吉報名費,尚需繳付至少6千令吉攤位租金以展示作品。政府大學的參展作品數目驚人,曾一度佔了所有參展作品的三成,去年共有152項新發明,佔了23%,其中也包括一些在籍大學生的畢業前作業,簡直不可思議!

乍看之下,我們的大學好像是成績不俗,但只要認清上述的殊榮並不是學術獎,而只是一項商品評估獎時,日內瓦國際展覽會金銀銅獎就顯得毫無學術價值,因為繳付的報名費及攤位租金越多,參展作品數目就直線上升,獲獎幾乎是肯定的,只不過是獎牌顏色(金、銀、銅)未定。

近年來,政府大學在世界排行榜上日漸滑落,政府與民眾皆對此感到不安!然而,沒有人預料到政府大學竟然魚目混珠,“用錢換獎”,這是極為不幸的一件事!

馬大校長拉菲雅回應時表示,馬大參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得獎,反之,是讓本地科學家的發明品有機會介紹給業界認識。馬大不像哈佛或劍橋,這些大學不需要自我 推銷,因為它們已很著名,但馬大並非如此,所以需投下資金來促銷我國的專業知識和發明品。奇怪的是,拉菲雅也表示馬大只在2004首次以校方名義參展,就 只有那麼一次,過後就不再參加。如果上述展覽真那麼有價值的話,為何馬大只參與一次就不再參加了?

理大副校長莫哈末依德里斯則表示,參與展覽和比賽是為了獲得主辦單位的肯定,不少產品已得到國際上具有權威的組織承認。我不禁要問︰若不參與日內瓦國際展 覽會,就得不到國際認同嗎?若其言論合乎邏輯,那不曾參與上述國際展的美國,研發工作就落後嗎?學術界高級主管的談話避重就輕,甚至將錯就錯,還要自圓其 說,可悲也!

大學為最高學術殿堂,教職員起碼要有基本的學術良知。倘若都追求“虛名”,變相買取榮譽,那麼大學又如何教育下一代?我希望高教部馬上采取行動,下令各大 學不要過度熱衷于參展及獲得日內瓦國際展獎項。反之,應積極參與真正的研發工作,發表研究成果,爭取國際學術界的認同,進而與企業界加強互動,將研發成果 推向市場,這才是刻不容緩的行動計劃!

無可否認,許多作品是由大學當局或是科學、工藝與創新部撥款的“研發”工作。因此,高教部及科學、工藝與創新部應全面檢討研發基金的申請條件,若某些研發 工作只是為了“充門面”或參展得獎,同時又沒有任何學術價值,當局應該拒絕有關申請,否則就會被視為姑息養奸,使國內學術風氣更加敗壞!

整合资源推广华文

高教部长慕斯达法在国会总结元首施政御词辩论时透露,政府大学允许设立文化学会,让各族学生互相交流,促进彼此间的关系。部长也强调,文化学会也开放予各族学生成为会员。

随着慕斯达法的这项宣布,已申请近两年的博大中华文化学会注册也正式获得博大校方批准, 这无疑是项喜讯!然而,前些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博大华文学会因不久前才正式提呈申请,故失去先机。高教部以“中华文化学会较先提出申请及文化也涵盖语文” 为由,再加上不希望两学会角色重叠而不考虑博华的申请。

博华早申请失去先机

持平而论,无论是文化学会或华文学会,所举办的活动性质都是相当类似的。例如,在今年3月初,博大中华文化学会筹委会获得校方批准在大学礼堂内主办新春文娱表演及展览会,节目多姿多彩,而且还以华巫双语进行,这与马大华文学会多年来所进行的活动相似。

有鉴于此,我希望全体博大生能够整合资源,不分彼此,团结一致,善用中华文化学会的平台,在校园大事推动中华文化与文艺活动,同时推广华文的运动,消除友族对中华文化及中文的偏见,共同开创新格局。

消除种族两极化现象

博大生可来可去,年复一年都涌现不同的大专领袖,但只要中华文化学会拥有稳固的思想架构与理念,并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不同年代的学生都会沿着学会的中心思想来进行活动,这有助于提升现今大专生的素质以及消除大学种族两极化的现象。

无可否认,许多人都把政府大学准设立文化学会的措施视为学生活动松绑的前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 根据。前阵子,一小撮大学高级行政长官都相当排斥文化或语文学会的设立,还大言不惭的辩驳说允许单一种族或文化学会等于助长种族两极化,破坏国民团结,这 是非常狭隘的看法!

更甚的是一些大学长官竟然禁止学生使用中文来推广中华文化及通过佛学会弘扬佛法,这是相当荒谬的!若大学当局不允许使用双语,那是极为可悲的一件事!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多方的争取、陈情及交涉之后,高教部长终于作了一个决定,即允许文化学会在各大学设立,同时也没禁止用双语进行活动,这是广受华社欢迎的宣布。

当务之急,我希望看到那些新建大学的华裔生自动自发向校方申请注册中华文化学会,除了光明正大进行活动以外,它还可以成为促进亲善的平台。各造都期待高教部及各大学管理层对学生活动松绑,而且更加公平及开明对待各文化活动,进而让它发扬光大,百花齐放!

为公众利益而辩论




马接州议席补选前夕,马青与社青团互相挑战辩论,从一开始拟在马接设擂台展开舌战,过后又建议上Astro“就事论事”清谈节目及大马电视台用国语进行的“首要辩论会” ,使马接选情增添许多热闹。



在一个民主社会里,朝野政党进行辩论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我本身也曾在“就事论事”及雪华堂论坛先后与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组织秘书陈国伟、社青团团长倪可敏、秘书陆兆福、雪州反对党领袖邓章钦等人同台交手。




对普及价值相互认同

虽然朝野领袖各自表述对许多课题观点分歧,但我不认为辩论纯粹是为了面子,在关系到公众利益的课题上,朝野政党的观点未必不能取得共识,例如在反贪的议题上,当执政党代表提出肃贪,那反对党并不反对,朝野对普及价值是可以相互认同的。

在这次的政治辩论会争议里,社青团想尽办法挑战马青到马接进行辩论,是一旦辩论会成功举行,社青团必会趁机发难左右开弓,抹黑执政党,甚至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煽动选民情绪,届时执政党就需要大费周章,向选民解释真相,这是社青团为了胜选而打出的如意算盘!

然而,马青总团并不畏惧辩论而反建议双方上节目展开舌战,让全国人民观看辩论会,况且身经百战的节目主持人必会公正让双方发言,节目嘉宾在电视上发言都会很谨慎,确保说话得体言之有物,贤明的观众也可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明辨是非。

美中不足的是马青在呈函要求Astro安排辩论会之后,该节目总监杨名万才向报章透露节目将停播两周,这纯属巧合,马青事前完成不被告知有关决定。若社青团指责马青“明知故犯”刻意回避辩论,那么他们邀请马青到大马电视台首要辩论会也不在这期间播映,又如何作解释?

必须不设限全面辩论

我始终认为,一场朝野辩论议会的议题必须关系到公众利益,在不设防、不设限的情况下针对主题全面进行辩 论。倘若在野党将辩论会当成是批判或声讨政府大会,或者把它当作一个攻击执政党的平台,凡是以政党本位及利益为考量,未能理性地发挥已设下的议题,那么辩 论会就会沦为变相谩骂大会,无法让真理越辩越明!

其实,政治人物互相挑战辩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从政治者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演讲或辩论才能将一个政 策或反对讯息传达予民众,立场虽不同,但必须相互尊重对方的观点。倘若民众要在一场辩论会,以评判的身分来决定谁是胜利者,那是相当主观而且不容易的事, 毕竟辩论会不只是考验辩才及急智,内容是否属实更是关键!



公平处理每一项申请

公共服务局公关哈斯尼亚透露今年共有1万2千497大马教育文凭(SPM)特优生,申请该局所提供的1千8百份海外留学奖学金,这也意味着每7名申请者当中仅有1个上榜,竞争非常激烈。

去年共有1万5千357人申请1千5百份海外奖学金,选中率只有一成。但今年的申请条件更严格,申请者几乎是至少9科1A以上。政府已宣布拨出高达9亿2千万令吉供发放千八份奖学金用途。

适度增额属明智作法

我认为,公共服务局适度增加奖学金份额是明智的作法。去年,首相在国会提呈2007年财政预算案时采纳马华部长的建议,不分种族优先发放奖学金予家庭月入低于1千500令吉及SPM考获10个A1或以上的特优生,这个做法肯定获得人民支持。

过去几年特优生人数直线上升。考获全科1A的人数,从2001年的207人增至今年的918人,全科A(1A和2A)者则高达4千311人。因此,政府肯定没有能力发放奖学金予所有考获全科A者。

曾有人建议,政府应该珍惜人才让所有优秀生都自动获得奖学金。乍听之下好像有点道理,不过实际上是不能 做到的。以今年为例,若政府欲发放奖学金予万二名优秀生,就需要花费63亿令吉的天文数字!与其花费逾50亿令吉增加奖学金份额,倒不如增建本地大学或扩 充原有的大学,提供更多的学额才是上上之策!

年复一年,特优生得不到公共服务局海外留学奖学金的事件都不断发生,今年明年相信也会重演,追根究底是 考试太容易考取A等,成绩一个比一个好,要取舍几千名全科A优秀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公共服务局规定遴选准则为学术分数占65分,课外活动与 家庭背景各占10分,最关键的是面试占15分。

不能满足所有申请者

无论谁中选,肯定有家长及学生不满。有些人自认为在集体面试的环节表现杰出却落榜,心中必会责怪负责面试的官员。面试表现好坏见仁见智,我认为只要当局公平处理每一项申请,提高透明度,就可以坦荡荡面对民众的批评。

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满足每一位申请者,得不到奖学金者不意味着绝望。失意大马精英注定要外流的说法过于武断,不成功的申请者肯定能进入中六大学先修班或大学预科班,进而申请进入本地国立大学。

我大胆建议政府设立若干奖学金保送大马高等教育文凭(STPM)的特优生出国深造,这样可激励得不到奖学金的SPM毕业生,在两年后考完STPM时,再度申请公共服务局奖学金到海外深造,以肯定STPM特优生的卓越表现。

女性豁免反弹大

国民服务理事会主席李霖泰不久前透露将向副首相兼国防部长纳吉建议豁免女性参与国民服役的谈话, 让各界人士感到震惊,也引起很大的反弹。不过,他在主持国民服务理事会会议时,经过一场激烈辩论后,会议议决将女学员比例降至40%,看来原先豁免的建议 也未获得理事会成员接纳。

政府在2004年推行国民服务时,纵然有人强烈反对,非议政府仓促决定推行这项计划,其中包括强制女性必须参与,有些已婚或怀孕的女性也不能例外。然而政府却执意推行。如今,李霖泰的这项建议,肯定令很多人感到意外。

服务课程配合女性

国民服务的营地大多都是以男女规格来设立的。我担心一旦豁免了女性参与,整个国民服务计划结构将改变。 毕竟,现有的课程为了配合女性的参与,并不完全奉行军训制度。一旦决定豁免女性参与,可能会使到整个国民服务计划课程倾向军训制度,到时候学员们将吃不 消,父母亲更担心孩子在营内的安危,届时反对国民服务计划的人士将直线上升。

以笔者的观察,李霖泰是基于最近连续发生女学员不幸在营地毙命,而提出上述建议。他在2000年第二国 家经济咨询理事会会议时就提出实行国民服务的概念,以团结各族青年,所以他相当重视及在意国民服务计划的成败。每每发生学员毙命事件,他都会亲临丧府慰问 死者家属,表达关心与歉意,甚至难忍英雄泪!

但是,我认为政府不能够因为个别事件而仓促作出决定,反之应从长计议,认真探讨及研究问题所在,这样才能让国民接受。毕竟这项决定影响成千上万国民,如果政府经常改变政策,朝令夕改将会造成民怨四起,老百姓无所适从。

若国防部基于几位女学员在营地毙命的事件而决定豁免女生参加国民服务,这将是危险的先例。依照同样的逻辑,假如未来的几个月内也不幸连续发生男生在营地的毙命事件,难道连男生也可豁免参与国民服务,那国民服务岂不是形同虚设?

每项细节明智决定

无论如何,国防部最终决定豁免女性或降低女学员的录取率,内阁都必须详尽考虑各方面的问题,衡量得失包括后遗症,探讨每一项实行细节后才作出明智的决定,这样才不会随意修改政策。

当务之急,政府应加强国民服务营地的安全,采取必要措施杜绝任何可能导致学员丧命的事件,国民服务局应该不断改进其训练方式,以栽培真正爱国,团结及具有高度纪律的新生代!

基金发售失意义

国民投资公司于本周一开始在全马1千400间分行及代理银行同步发售大马股票信托基金及2020宏愿股票信托基金,大批投资者漏夜排队抢购,但在发售后7分钟就电脑故障,令公众大吐苦水。

由于该信托基金回酬率高及较有保障,一些远在狮城工作的投资者也不惜请假,从凌晨4时开始排队,一些分行的人龙甚至长达1公里。排队的公众宁可牺牲睡眠,风吹雨打也要购得增售单位,“怕输”心态实难理解。

排队了数小时,好不容易等到开始发售单位却发扛电脑系统故障,单位交易几乎瘫痪。一些人选择继续等待,也有一些缺乏耐性的公众,无法忍受饥饿及漫长的等待,只好忍痛放弃抢购的机会,心中的遗憾无法用笔墨形容。

去年国民投资公司发售同样的大马信托基金单位,抢购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国民投资公司所发售的信托基金单位项目中,让非土著购买的单位只有宏愿基金、大马信托基金和国民股票信托3,其余的项目几乎清一色只限土著购买。

因此,在发售其他只限土著购买的单位时,鲜少出现人龙,因为土著拥有太多的投资机会。反观非土著,尤其是华人,当他们留意到两个基金售价固定在1令吉,过去表现不俗,红利也介于7至12%不等,比一般的银行利息超过一两倍,而且股息免税,叫人怎不心动?

我们必须承认一点,政府允许人民购买类似的信托单位,出发点是绝对正确的,除了要鼓励人民多储蓄,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这种有效的方式来分配财富予人民想用进而协助中下层,为他们提供援助。

受惠中下层不多

然而在实行方面,真正受惠的中下层百姓并不多,反而是一些中上层阶级凭着他们的经济势力,甚至通过与银行高层的特别关系,优先购买单位,这使发售单位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这次增售18亿零吉的基金单位,也规定每人限额为5万零吉,试想想若能拿出5万零吉现金来投资,他算是穷人吗?若许多人都购得顶额5万零吉,那么受惠者的人数不是下降吗?

因此,我建议政府立即开放更多信托基金单位让全民购买,同时拟出一个公平的配额机制来为中下层谋求更大的福利。比方说:所有银行存摺不超过一万零吉者,只要月入不超过3千零吉就可获得分配不超过其存款半数的信托单位,这样将让广大的群众受益。

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里,若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样的经济地位悬殊情况将导致社会不和谐,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届时国家将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政府在分配财富予老百姓时,必须公平执行及照顾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样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也!

Thursday, April 5, 2007

開放政策有作為嗎?

首相阿都拉宣布,政府由4月1日起將廢除實行逾30年的產業盈利稅,以刺激國內房地產業,吸引更多的外資涌入本地產業市場,協助發展商促銷停滯已久的高價市場。

首相的這項宣布肯定受到各界歡迎,使沉寂一時的房地產熱潮重現,也有一些市民擔心,90年代初期那種國內外投資者“投機”情景會將房地產價格炒高,增加老百姓的生活壓力,這方面也會考驗政府在廢除盈利稅之後該如何制定機制,抑制“炒樓”過熱的問題。

在原有的產業盈利稅結構下,凡是在第一年內脫手賣掉產業的人士,必須繳交高達百分之三十的盈利予政府作稅收。這某個程度上有助于減低投機現象。一旦廢除盈 利稅,海內外投資者可自由脫售產業,對富者而言,他們可以用雄厚的資金“炒樓”,尤其是在大都市裡,屋價很可能飆升,屆時政府欲達致的“居者有其屋”目 標,會受到一定的沖擊!

在宣布廢除盈利稅的同時,首相也宣布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以吸引外國商家前來南馬經濟特區投資。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莫過于豁免外資委員會的管制,包括取消土著股權限制、6大領域免稅10年,及可自由聘用外國人。

我認為上述措施正合時宜,全民更期待首相于4月13日宣布關系到公共服務領域的改革大計,畢竟推動經濟發展成敗的關鍵因素在于行政效率,假如公務員還是我行我素或不修改繁文縟節,任何特惠措施都無濟于事,最終經濟特區發展大計淪為空談!

接下來的日子,依斯干達經濟特區發展機構必須遵照首相的指示,廢除土著擁股30%的限制,將公司股權全面開放予外國人,雖然一些土著商家肯定會對此舉感到 不悅,但它考驗阿都拉的領導權威,該機構執行人員必須言行一致,確保外資不受任何部門刁難。若出現不協調狀況,“上情未能下達”,執行者還是強調以土著股 權為申請執照條件,那麼依斯干達經濟特區將成為大白象,屆時對國家形象的破壞更大。

前副首相慕沙希旦在首相未宣布之前,已清楚表明土著擁權管制是不應實施在伊斯干達經濟特區內,否則外資會卻步,這與國際貿工部長拉菲達幾個月前發表的“外資必須接受土著擁股政策,否則請便”的言論完全唱反調。

雖然慕沙一席話引起柔州巫統宣傳主任的激烈反應,不過整體馬來工商社會不敢提出抗議,同時已接受了這個事實。畢竟在全球化的時代,競爭力是最為重要,國人應抱務實與開放的態度來期盼經濟特區發展成功。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們不希望看到任何人為因素導致良好的政策在執行時走了樣,中央與州政府務必緊盯公務員,以確保國家百分百兌現對外資的承諾!

緩和收入失衡與全球化衝擊

國家元首端姑米占再納阿比丁為第十一屆第四期首次國會會議主持開幕,發表施政御詞時表示,政府將確保土著對華裔收入比列于2010年達到1對1.5,以緩和種族間收入不平衡的現象。元首御詞引起各界關注,華裔領袖紛紛發言,強調有關措施不可剝奪華裔的權益。

在一個多元種族社會裡,不分種族消除貧窮及重組社會並沒有什麼不妥,但當政府致力扶持土著的同時,要確保他族的利益不受損,的確是一門很高的學問,更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每每政府發布財政預算案或施政政策時,常會提及如何扶持土著商家進軍經濟領域,這已是司空見慣的措施,華商往往就成為土著挖掘財富的“方便對象”,不少當官者還是抱“零和心態”來看待種族之間的財富分配。

原則上我並不反對政府致力拉近各族、州屬及區域之間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鴻溝。但是,策略方面應該以“績效與需要”為基礎,更重要的是,某族群本身出現的 貧富懸殊情況也必須根治。當局不能只以幾位華、印裔商家的財富來反映這兩大族群的經濟成就,反之應以整體族群的表現為依據。

若政府判定,土著擁有30%財富的政策是鞭策土著更奮勇前進,憑實力與真本領與他族並駕齊驅,提高本身的競爭能力,這樣的構思與出發點應該不會引起他族反彈。不過在現實裡,土著幾乎依賴“馬來人議程”來全面擴大其商業影響力。

大部分土著商家都希望能標得政府大大小小的工程,導致政府工程成了他們唯一的生存之道,許多工程只保留予土著投標,華商與政府的工程只能擦肩而過,望門興嘆也!

我認為政府在緩和土著和華裔收入比例失衡現象方面,應擴大經濟蛋糕,而不是“劫富濟貧”,通過公司微觀重組(micro-restructuring),強制華裔分配若干股權予土著是要不得及開倒車的作法。

隨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經商世界已變成無疆界,每位商人都可能憑真本事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開拓商機,不受固打所限,適者生存。假如部分國人是對扶持土著政策感到沾沾自喜,無視全球化的沖擊,那是非常可悲的事。

多年來,政府都一致提倡華巫聯營概念,但這比起落實“馬來人議程”的速度緩慢得多!前者只是淪為口號,空雷不雨或“只聞樓梯聲,不見人下來”。我認為要拉 近華巫之間收入的差距,可以通過全面落實華巫聯營概念,締造雙贏局面,別把眼光放在國內競爭,華巫商家應該心連心進軍國際市場,這樣對任何族群都有好處!

SPM放榜後的樂與憂

大馬教育文憑考試成績在每年的3月中放榜,各大報章的焦點或頭條新聞都離不開優秀生領取成績那剎間的喜悅,記者頻頻專訪最佳考生埋頭苦讀的心得及成功竅 門。自從政府實行開放文憑以來,考生報考的科目逐年增加,今年一位馬來女生締造報考19科目的記錄,若教育部再不加以阻止,欲創造報考20科目的記錄,是 不奇怪的事,指日可待也!

現今的考生都喜歡自我挑戰,報考更多的科目,嘗試刷新紀錄,以證明本身的實力,這與教育部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更助長考生之間的惡性競爭,淪為應付考試的機器。有人不禁要問︰難道這就是政府要造就的人才嗎?

每年成績放榜後,教育總監必會公布各科目表現及最佳考生名單。今年考獲全部科目A1的考生人數是918人,全部科目考A者(A1及A2)則達4千311 人。單憑以上的數據就可以看出現今全科A的“狀元”比比皆是,80年代全科A1的考生屈指可數,到底是現在的學生比較聰明,還是考試水平已拉低?

若探討教育總監阿末希邦博士的各科目成績分析,不難發現華文科目考獲A1者只有2%,有趣的問題是:華文科目真的那麼難考嗎?這是批改考卷的老師要求過高,還是另有原因,有待教育部或大馬考試局去厘清。

與此同時,令人意外的是,在馬來文及英文科目方面,考獲A1成績的考生分別佔11.7%及8.7%,意味華巫英文科目當中,最難考A1成績的科目,非華文 莫屬。這無形中給華裔考生帶來壓力,使他們對華文科又愛又恨:愛它是因為自己是炎黃子孫,應提升本身的華文造詣,恨它則因為“華文科極有可能成為壞了一鍋 粥的老鼠屎”,“不幸丑化”整體成績,使全科A1成績的美夢破滅!

在這方面,華裔政黨與華團領袖應尋找對策,如果考生不熟悉華文科作答技巧,就應該亡羊補牢,強化國中華文班的教學素質。若報考華文的考生逐漸減少,那將威脅華文教育的發展,畢竟華小的師資來源是國中畢業生。

多年以來,歷屆教育總監都無法說明,到底是考獲16科A1及1科A2考生還是全部11、12科A1的學生比較優秀。今年,當阿末希邦博士被問及同樣問題 時,他也與記者展開舌戰,沒有正面回應。根據教育總監公布的105名優秀生名單,來自大山腳英文中學的楊潔明(全部16科A1)獨佔鰲頭,但阿末希邦不肯 證實楊潔明為2006年SPM最佳考生,看來有點不尋常!

此外,教育總監不應只提及政府中學的表現,沙巴亞庇建國中學的15歲女生謝贏瑩也考獲全部16科A1(另外英文1119海外評估考試也考獲A1),為何總 監只字不提?她也是參加政府考試,為何不承認其優異的公共考試成績,難道15歲女狀元不值得表揚嗎?我不認為杏壇老大有必要歧視獨中生,反而更應加以肯定 一名15歲獨中女生的杰出表現,在政府鮮少提供任何資源的情況下,獨中生考獲16科A1是一件難得的事,更令國民感到驕傲。

我鄭重要求教育部公平對待謝贏瑩,別讓她小小心靈受創傷,未足齡或在獨中就讀絕對不是“罪過”,政府應自動給她獎學金,好好地栽培她成為國家未來棟梁!